说到指纹,大家都很熟悉,看看我们的指尖,就会发现指腹上面有很多凸凹的纹线,凸出的线叫乳突线,因为像山脊所以也称脊线,凹进去的是沟纹线,形似犁沟,所以赋予它一个与劳作相关的名字--犁沟线。
我们的指尖为什么会出现脊线和犁沟?从人类与自然相适应的解释是,指纹的产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,方便我们更好的抓握物品,就像轮胎的纹线是为了不打滑一样。如果遇到下雪天,轮胎可以加装防滑链进一步增加摩擦力,同样,如果我们手指长时间泡在水里,指尖就会产生更大的褶皱,进一步增加摩擦。
当然,除了抓握物品的功能之外,指纹最大的应用莫过于对个体进行识别,从古代的下手书到现今的指纹锁,都是基于指纹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属性。也正是因为指纹这种独特的属性,也使得指纹在法庭科学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。
我国最早将指印用于个体识别。初唐大学士贾公彦在为《周礼》注疏时明确指出:“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卷”。说明在契约上加盖指印自唐代起就成为社会习俗并沿袭至今,身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也按过手印,这正是跨越千年对古人智慧的传承。
从法庭科学来讲,对指纹进行鉴定需要首先对指纹进行显现、提取,且越详细的指纹特征对鉴定越有帮助,如脊线的起止点、分支点、交叉点等。然而,现场的指纹大多数都是不完整的,好在模糊的指印、残缺的纹线、轻微的接触痕迹,也有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显现,并为后期鉴定带来好处。如果嫌疑人在同一个动作中留下了多个指印,即使没有指纹细节,也可以带来非常有用的信息,比如通过指印分布可以分析嫌疑人拿武器的方式,判别出是左手还是右手,甚至是哪一根手指,再者,残缺的指纹仍然具有比对价值,模糊的指印也可能存在DNA信息。但并不是说指纹的显现是一项很简单的事情,首先不得不说的是,客体特征对指纹的显现和提取有非常大的影响。
l 表面纹理。有竖纹、横纹,也有杂乱无章的花纹,纹理的尺寸、深度对指纹细节具有很大的影响。
l 客体材质。材质有硬有软,比如铁板硬度十足,而蜡烛表面柔软可捏,比如一张塑料片很软,而一堆塑料片表面确很硬,这些都会导致指印残留不一样。
l 材质形态。桌面是一个大平面、笔杆却是一个小弧面,弧面上指纹的转移提取就比平面上要难得多。
l 材质弹性。有的材质是永久形变,比如湿油漆表面,有的则具有一定的弹性,比如气球表面。
l 外在因素。客体表面可能是干净的,也可能是被灰尘污染的,客体可能是新的也可能是被风化腐蚀的,比如新的铁皮光滑有光泽,生锈的铁皮粗糙暗淡。
所以在不同的客体表面,会留下不同的指印,我们将其可分为立体指印、加层指印、减层指印。
l 立体指印:由于客体表面是柔软的,而且被指纹按压后产生永久的形变。比如指印按在湿油漆表面、湿水泥表面、蜡烛表面等,立体指印在现场中相对较少。
l 加层指印:在接触客体表面时,手指上的汗液、附着物转移到客体表面,就会形成加层指印。
l 减层指印:客体表面被灰尘或其他松散颗粒覆盖,在手指触摸到客体表面时,手指会带走部分灰尘或其他颗粒,从而形成减层指纹。
除了以上分类,还可以分为平面指印、有色指印、无色指印等。
如果你身处一个温暖的环境中,视力足够好,或者借助放大镜对着指纹脊线观察,你会发现在脊线上面会出现很多有规律间距的、晶莹剔透的小液滴,当我们把小液滴擦掉后,它们很快会再次出现,这就是我们指纹上的小汗腺产生的汗液。这些小汗液可以调节我们的体表温度,也对法庭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。